作品名作者名

我所知道的方器工匠——吴彬

时间:2019/3/21 19:05:51


说起方器,大家都很喜爱。我最早知道方器,是十八年前。当时,潘持平和施小马两位老师的作品已然在方器领域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和艺术风格。潘持平老师更倾向于传统,令人从中感受到清、民以来老器的味道。这种方器棱角分明,像武士,像将军,像钢铁般的男子汉,令我记忆深刻,至今难以忘怀;施小马老师的方器,方中带圆,特别是在棱角和线与线的过渡上,自然地体现了圆润之美,流线之美,让人感到稳健、敦厚的同时,又不失一种圆的韵味,方与圆巧妙结合给人一种以柔克刚,以圆代方之感。细想起来,大千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刚柔并济,缺一不可。二位老师的方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器型之峻,雄健之美。它的工艺之难,也令我在心中深深的为一生只做方器的艺术家和工匠产生敬畏,也是这个原因,我第一次见到方器高手吴彬老师和他的作品时,便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汲古斋藏品 吴彬老师作品

六年前,我初识吴彬老师,那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匠人,他语言不多,给人的感觉实诚、可靠。他的作品全部是方器,虽然还不尽成熟,但他的功力已显现端倪。特别是他对方器的理解和见地,与我一拍即合,他强调做壶和做人一样,要方正,要本分,要敦实,线就是线,面就是面,棱角分明,不做作,不掩饰。于我看来,他的作品风格更靠近潘持平老师。由于第一印象不错,每年到丁山,我都喊上他和他的师兄一起吃饭。一回生二回熟,久而久之,吴彬老师自然而然走进了我的心中。他的做人做事,经受住了时间和利益的考量,慢慢地,我对他的好感在加深。即便没有生意,互相间的认可也在不断地升华。


吴彬老师与汲老合影于青岛

对吴彬老师更深刻的记忆还是2017年年末。当时我在丁山忙了几天,有些老朋友不拿货就不好意思去了,因为我清楚他们想要什么,虽然多年来关系也很好,但总感觉走不近,亲不得,或许是利益交换隔断了彼此的真情。一天傍晚,我突然告诉吴彬老师说我到丁山了,吴彬老师马上追问“你在哪里?我马上来接你。”我们找了一家小饭店坐下,吴彬老师带来了他老父亲珍藏了十几年的茅台,与我对饮。其实我和他平时都不饮酒,但那天晚上我却享受到了往来丁山十几年过程中少有的畅快,我们喝着,聊着,千言万语浓缩在酒里,菜虽没吃几口,但一会儿功夫一瓶酒就没了。由于太晚,饭店打烊了,我俩意犹未尽地离开了饭店,但我对吴彬老师的感情更进了一步。当时他已是张红华大师的高徒,在方器创作上也已小有名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艺术风格。但丝毫没有浮躁的印象以及那种急功近利的感受。于是,道别时我很爽快的告诉他,明天早上我要到他那看一看。


汲老与张红华大师合影于青岛

第二天我来到吴彬老师的工作室,选了两把壶,算是对吴彬老师真诚相待和他方器作品的认可。吴彬老师说“汲老,你真是我一家的贵人!”话很真诚,丝毫不见那种虚假商业的味道和吹捧,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接下来,按照行程安排,吴彬老师把我送到另外一位老师家,他则在外面静静地等我。

那位老师是我合作了六年、做了几百万生意的老朋友。不谦虚地说,没有我就没有他的今天。但是,当我告诉他此行我只是带人游玩顺便看他,没有进货计划时,他居然连杯水都没有给我倒。我尴尬地起身准备离开,他只欠欠身就又坐下了。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难道人情在利益面前,真的薄如纸吗?

两相对照,我更加感受到吴彬老师的为人和他的方器作品一样,方正、规矩、稳健、可靠,我为生意场上还有这样的遇见感到欣慰。

作者:汲志斌

己亥年春于汲古斋


版权所有:上海汲氏茶器创意设计中心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坤路1号1幢

电话:0431-88655655  135-9607-3300   访问流量统计:

吉ICP备14001476号-3    吉公网安备 22010602000344号

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电话:024-52433666

微信公众号
斋主微信
淘宝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