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作者名

隔空深知汲老情,博学儒雅亦吾师——壶友张斌赠文

时间:2020/6/4 17:34:30

2018年6月,告别了熟悉的校园,带着期待也带着惶恐转身投入到社会的浪潮,短短几日内,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位置转换。从此,我的人生中多了领导和同事。

我开始懵懵懂懂地重新认识生活,也在悄然接受着身边人给我带来的影响。渐渐地,不再对充满刺激的碳酸饮料爱不释手,而是喜欢上了淡泊清新却变化无穷的中国茶!于是,我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

他总是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带着长者的亲切,带着师者的解惑,带着大家的风采,他总是娓娓道来关于茶与茶器的故事,我听着听着入了迷,直到他说,这个就讲到这里了,我才缓过神来不舍地放下手机。他,就是手机那端对我影响至深的儒雅老师、茶友、忘年交——汲老。

汲老

记得第一次在抖音上刷到汲老的视频,他讲了一个关于盖碗由来的始末,盖碗的雏形是青铜器,唐代的时候选料是陶土,不挂釉。在唐朝,盖碗只能称为茶碗,因为没有盖,这跟当时的喝茶方式有关,直到崔宁公主到了宁夏,她觉得只有碗比较滑、也比较烫手,于是发明了一个碗托,也就是“地”;那时候也没有盖,盖是在打通了丝绸之路后建立了跟东亚、中亚和游牧民族联系之后的舶来品,游牧民族的茶加了酥油,怕凉也怕凝固,所以他们的茶碗有盖,我们农耕社会和游牧民族的文化结合派生出了盖,也就是“天”,这也使得很多实用器型发生了变革,改变了生活方式,提升了社会文明。直到清雍正年间,盖碗开始施釉,也就有了三才碗,中间的碗称为“人”,承载着吉庆祥和,上有盖,天压地,下有托,地托人……我瞬间没有了困意,几乎通宵看完了汲老视频的所有内容,开始默默地走上关注之路,有空就打开看看视频内容有没有更新,这期间我已经被汲老手中精美绝伦的物件深深吸引了。他带着我顺利走过了从“茶”到“器”的延伸。两年来,我慢慢和汲老有了一些互动,在汲老的精心指导和保护下,我一个一窍不通的爱好者竟然一次也没有走入歧途,对紫砂壶等茶器的审美也没有因为混乱的市场而误落旁道。

汲窑《太白醉酒盖碗》

在汲老的影响下,我对传统陶瓷器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差到其他城市总是想起汲老的话,年轻人要多走进博物馆,于是稍有闲暇便去逛一逛博物馆,与历史、文化、书画、器物相对,我的眼睛渐渐能看出那些最让人颤抖的细节,我会暗自欢喜也会深长叹息。

每每私聊之时,汲老总是一次次耐心地解决我的问题,他知道我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还耐心地为我的职业提出建议,背井离乡的我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者是多么幸运!

生活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沧桑的人生道路可能暗伏很多困难、挫折和危机,但因为茶和汲老的相伴让我的目光更加坚定,相信未来我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我与茶、与汲老、与汲古斋、与身边的朋友、与未来的故事刚刚开始,敬请期待……

作者:张斌

庚子年夏于北京


版权所有:上海汲氏茶器创意设计中心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海坤路1号1幢

电话:0431-88655655  135-9607-3300   访问流量统计:

吉ICP备14001476号-3    吉公网安备 22010602000344号

技术支持:抚顺市众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电话:024-52433666

微信公众号
斋主微信
淘宝店铺